妊 娠 剧 吐
【定义】
孕妇妊娠早期频繁恶心呕吐,不能进食,排除其他疾病引发的呕吐,体重较妊娠前减轻5%及以上、体液电解质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,需住院输液治疗者,称为妊娠剧吐。本病相当于中医学妊娠恶阻、子病、病儿、阻病等范畴。
【诊断标准】
1.妊娠后每天呕吐≥3次,尿酮体阳性,体重较妊娠前减轻≥5%。
2.通过B超检查排除葡萄胎,并与可致呕吐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、胃肠炎、胰腺炎、胆道疾病、脑膜炎及脑肿瘤等鉴别。
【辨证分型】
妊娠剧吐的发病主要涉及肝、脾、胃三脏,病机主要是冲气上逆,胃失和降。孕后血聚子宫以养胎,若脾胃虚弱,冲气上逆犯胃,胃失和降;若肝气郁结,郁而化热,肝血亏虚,肝火上逆犯胃,胃失和降,均致恶阻。呕则伤气,吐则伤阴,呕吐日久,则出现阴亏气耗之恶阻重症。
临床上妊娠剧吐主要分为脾胃虚弱证、肝胃不和证、痰湿阻滞证及气阴两虚证四个类型。
一、脾胃虚弱证
恶心呕吐不食,甚则食入即吐,口淡,呕吐清涎,头晕体倦,脘痞腹胀,舌淡、苔白、脉缓滑无力。
二、 肝胃不和证
恶心,呕吐酸水或苦水,恶闻油腻,烦渴,口干口苦,头涨而晕,胸满胁痛,暧气太息,舌淡红、苔微黄、脉弦滑。
三、痰湿阻滞证
呕吐痰涎,口淡而腻,不思饮食,胸腹满闷,舌淡苔白腻,脉滑。
四、气阴两虚证
呕吐剧烈,持续日久,干呕或呕吐苦黄水甚至血水,精神萎靡,嗜睡消瘦,双目无神,眼眶下陷,或低热口干,尿少便艰。舌红少津,苔薄黄干或光剥,脉细滑数无力。
【治疗方案】
一、治疗原则
1.对于妊娠剧吐者应住院治疗,禁食,静脉营养支持。若治疗后呕吐停止,试进少量流质饮食,逐渐增加进食量,同时调整补液量。
2.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妊娠剧吐的治疗效果,改善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纠正水、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失衡。
3.中医治疗应根据辨证分型进行治疗。
4.经治疗无效,或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终止妊娠:体温持续高于38℃;心动过速(≥120次/分);持续黄疸或蛋白尿;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及神经性体征;岀现Wernicke-Korsakoff综合征等危及孕妇生命时。
二、辨证施治
(一)辨证施治
1.脾胃虚弱证
(1)治法: 健脾和胃,降逆止呕。
(2)处方: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(党参,炒白术,茯苓,炙甘草,制半夏,陈皮,木香,砂仁,生姜)。
2. 肝胃不和证
(1)治法: 清肝和胃,降逆止呕。
(2)处方: 陈皮竹茹汤加减(炒竹茹,陈皮,制半夏,炒白芍,炙枇杷叶,乌梅,党参,大枣,生姜,炙甘草)。
3. 痰湿阻滞证
(1)治法: 健脾化痰,降逆止呕。
(2)处方: 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(姜半夏,茯苓,陈皮,砂仁,苏梗,炒白术,生姜,藿香)。
4. 气阴两虚证
(1)治法:益气养阴,和胃止呕。
(2)处方:生脉散合增液汤(太子参,五味子,玄参,麦冬,生地黄,竹茹,陈皮,芦根)。
(二)耳穴埋豆
将王不留行埋入双耳肝、脾、胃等穴,用拇指、食指指腹按压1〜3分钟。
- 中药穴位贴敷
1. 脾胃虚弱证 取穴中胱、上脫、足三里(双侧)。方药: 砂仁、白豆蔻、党参、白术等。
2. 肝胃不和证 取穴中脫、上胱、内关(双侧)。方药: 黄苓、黄连、绿梅花、苏梗等。
3. 痰湿阻滞证 取穴中胱、上肮、丰隆(双侧)。方药: 竹茹、半夏、陈皮、茯苓等。
4. 气阴两虚证 取穴中胱、上胱、关元。方药: 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干芦根等。
三、西医治疗
对症支持治疗:患者应住院治疗,禁食,根据化验结果,明确失水量及电解质紊乱情况,酌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。静滴葡萄糖液、林格氏液约3000ml,加入维生素C、维生素B6,保持尿量≥1000ml,维生素B1肌内注射;代谢性酸中毒者,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;低钾者,根据钾的水平选择静脉或者口服补钾;营养不良者,可静滴氨基酸注射液或脂肪乳剂;若患者体重减轻大于5%,不能进食,可选择鼻饲管或中心静脉全胃肠外营养。
【诊疗策略选择】
一、诊疗流程(图17-6)
妊娠剧吐者,首先应住院治疗,禁食2〜3天,每天静滴葡萄糖液、林格氏液约3000ml,加入维生素C、维生素B6,保持尿量≥1000ml,维生素B1肌内注射止吐;纠正电解质紊乱,酸碱失衡,监测尿常规、血常规、血液黏滞度、电解质、肝肾功能、血气分析、凝血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等。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施治,釆用中药口服、耳穴埋豆及穴位贴敷等方法减轻恶心呕吐症状,促使患者早日进食,继续妊娠。

二、辨证要点
1.对于妊娠剧吐辨证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,根据临床表现及尿常规酮体一般可以明确,但是需要通过B超检查排除葡萄胎,并与可致呕吐疾病如急性病毒性肝炎、胃肠炎、胰腺炎、胆道疾病、脑膜炎及脑肿瘤等鉴别。然后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辨证确定证型、方药进行治疗。
2.妊娠剧吐的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,结合全身情况、舌脉综合分析,辨其虚实。口淡、呕吐清涎者,多为脾胃虚弱;口中淡腻、呕吐痰涎者,多为痰湿阻滞;口苦、呕吐酸水或苦水者,多为肝胃不和;干呕或呕吐血性物者,多为气阴两虚。
三、用药特点
若脾胃虚寒者,酌加丁香、白豆蔻以增强温中降逆之力;若吐甚伤阴,症见口干便秘者,宜去木香、砂仁、茯苓等温燥或淡渗之品,酌加玉竹、麦冬、石斛、等养阴和胃;若孕妇唾液分泌量异常增多,时时流涎者,古称“脾冷流涎”,原方可加益智仁、白豆蔻温脾化饮,摄涎止唾。若呕吐带血样物者,加藕节、海螺蜗、乌梅炭养阴清热,凉血止血。
四、治疗特色
(一)中药穴位贴敷疗法
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,通过经络传导调理阴阳,调和脏腑。通过辨证分型、取穴,我物通过透皮吸收,能直接作用并刺激相应穴位。此方法用药安全,操作简便,疗效显著。
(二)耳穴埋豆
耳穴埋豆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,可通过刺激耳郭上的穴位或反应点,通过经络传导,调理阴阳,调和脏腑,疏通经络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妊娠恶阻主要病机为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弱,故取胃、脾穴健脾和胃、降逆止呕;取肝穴抑肝和胃,以增强止呕疗效。三穴合用共奏养血疏肝、健脾止呕之功。该疗法刺激性小、操作简便,较之耳针、体针更适于孕妇。
(三)中药保留灌肠
恶阻患者主要是不能进食或食入即吐,口服中药因患者难以吞咽而影响效果,直肠药物滴人疗法是在通过直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。根据辨证组方,每剂浓煎至100ml,于上午10:00〜11:00进行直肠滴注治疗。滴入前嘱患者排便后左侧卧位,将药物加热至38〜40机导尿管头轻缓的插入直肠内15cm,一般30〜60分钟缓慢滴完药液,拔除导管后臀部适当垫高,保留灌肠2小时以上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妊娠剧吐患者治疗过程中随时监测生命体征、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凝血功能、甲状腺功能及血气分析,及时纠正营养不良、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。
2.中药口服宜少量多次呷服,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。
【疗效评价】
一、评价标准
参照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。
1.治愈恶心、呕吐停止,诸症消失,停药后无反复。
2.好转恶心、呕吐等症减轻。或诸症消除,但停药后又见复发。
3.未愈恶心、呕吐诸症均无改善。
二、评价方法
1.恶心、呕吐等临床症状停止、减轻或加重。
2.尿酮体及血电解质等理化指标的改变。 |